百家讲坛李清照的简单介绍_生活知识__轻舞信息网轻舞信息网

轻舞信息网
家电维修服务网站

百家讲坛李清照的简单介绍

百家讲坛讲李清照的所有文稿

找了很久,可以加分吗?一共有十集。我要一集一集传,所以,你要慢慢看下去。

画外音: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那么李清照究竟是如何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的,“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究竟哪一个是她的真性情呢?而她那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又是怎么回事。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步步走近这位传奇的女词人,一一破解这些问题。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一集“书香才女”。敬请关注。

康震:

说起李清照来,我们的脑海当中啊,就会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端庄的这样一个女词人的形象。那么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每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收到亲人的书信,收到丈夫和妻子的书信,我们的心头就会袭上一层淡淡的相思之情,这时候我们的耳边仿佛就回响起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当我们在重阳节的黄昏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人、思念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恋人而形容憔悴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会默念这样的诗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的确李清照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当然了,如果我们在阅读历史的过程当中,当我们读到了西楚霸王那一段悲怆的历史时,我们也会想起这样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这样我们就懂得,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即便他失败了,他也失败得是有声有色,他也是成为一个宁折而不弯的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所以从李清照的这些词里边,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很多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那种情感的寄托。我们自己说不出来的话,李清照的词中帮助我们说出来了,所以每个中国人大体上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呀,她真是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我们说她这个一生啊,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苦难和坎坷。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的挫折从来没有**过李清照,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她挺住了,这作为一个女性啊,真是太不容易。我们说现在留存下来的李清照所有的文学作品,诗,词,和文,全部的作品加起来也就不过七八十篇,但就是凭着这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她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们,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我想,这大概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画外音:

要走进和了解李清照,我们就要从李清照的少女时代说起,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一般的女孩子应该过着一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因此,在那样一个女性备受压制的社会里,李清照的出现,绝对是一个精彩的意外,正因为如此,说明李清照才华横溢的文学修养,必定与她少女时代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那么李清照的父母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对李清照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康震:

他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这么一个才学之士,进士出身。在北宋社会,进士出身非常重要,大户人家选女婿,主要是重才,可不是财富的财,是才能的才,所以凡是中了进士的男子,知识分子,在社会上都受到尊重。李格非中了进士之后,曾经做过山东郓周教授,什么叫郓州教授啊?就相当于郓州县里边的一个教育局的局长,后来升官了,做了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就相当于在京师大学堂里边担任教授,所以我们说为什么讲这个呢?李格非他的经历里边有一段是什么?是从事教育工作,这个对李清照肯定有非常大的影响,李格非后来因为他的诗文创作和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所以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格非的性格是属于刚直不阿,眼里不揉沙子,看见社会的不正之风,他非常地气愤,他自己也绝不同流合污,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他在郓州做教授的时候,也就是在那郓州县里边做教育局局长的时候,很清贫。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老师你说什么呢?作为一个县的教育局局长,他清贫?他是清贫,他清贫到什么程度呢?他清贫到连郓州的知州都挺可怜他的,给他找来,说老李你这一天过得太苦了,得想办法解决一下经济问题,靠你那两个钱,你那两个薪水啊,恐怕是够呛,没想到咱们的李格非不吃这一套,我做的什么工作,我该拿多少钱,我就拿多少钱,多一份我不拿。我们从这件小事上就能感觉到,李格非这个人很正直,而且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再一个,李格非这个人疾恶如仇,看见坏人坏事必然跟他做斗争。他在江西上饶的时候做官,当地有一个道士,这个道士就是给人算命呗,有的道士人家是好的,有的道士挺高的学问,但有一些道士就是骗钱的,妖言惑众、危言耸听。这个道士在当地影响很大,出门时候爱开着车出去,估计就是骗来的钱买的车,有一次李格非出门办事,也开着车,两个车就狭路相逢了,此车碰见彼车了,李格非就没客气,当即下令,让手下人把那道士从车里拖出来,拉在路边上,跪在地上,然后历数他的罪状,痛打一顿,然后驱逐出境,别在我这儿混了,我看见你,见你一次打你一次啊,别招我犯错误,这是说什么呢?就是对于那些错误的,在他看来是不正之风的东西,他眼睛里头揉不进去,半点沙子都不能揉。那我们想想,这个李格非他有着教育的经历,他自己又是饱读诗书,自己又是个学问家,而且他跟苏轼,跟苏门的其他的学者都有密切的联系,性格又是这样一种刚直不阿,非常地清正廉洁,所有这些在我们脑海里边就能形成一种印象,这种印象你想想,它能不影响到李清照吗?肯定影响到。

李清照的母亲姓王,王氏。这个王氏出身可不得了,她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时候的科举状元,王拱辰先后还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国家人事部部长,还做过三司使,这个职务没有咱们现在对应的,大体上等于是财政部部长兼商务部部长。那我们就想想这个家族培养出来的孙女,那肯定也应该不是特别一般,所以在李格非的本传里边,李格非是进入了《宋史》的人物传记里边,在李格非的传记结束的时候,提到了妻子,提到了他的女儿,在提到这位王氏的时候,特别提到一句话,“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说这位王氏“亦善文”,她也很善于写文章。大家可能说就三个字,让你还说得这么悬,大家要知道,首先,能进入正史里边,本身就很不同寻常。李格非能进入到《宋史》里边,这首先是不寻常的。第二,连他的妻子也能被当时的史官记录到这个传记里边,这更不寻常。那就说明她这个“亦善文”不是一般的善于写文章,甚至我们也许可以说她很精通文章,而古代的所谓的“文”它的含义是很广泛的,也许她还会做诗呢。所以她的母亲应该说也是一个在诗书世家里边长大的这样一个女子,她对于李清照应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

画外音: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对李清照的心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清照的父母除了在文化教育和个性发展上对李清照言传身教之外,也为她创造了一个远比当时的一般女孩子更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那么此时的李清照究竟会有着怎样的少女生活?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又是否会记录下这种经历呢?

康震:

李清照在她的少女时代,她的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是充满了色彩的,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这很集中地体现在她一首著名的词《如梦令》当中: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词写得太好了,为什么?她非常集中地体现出李清照的词特有的对瞬间的那种准确的把握,是不多见的。“常记溪亭日暮”,我经常想起来那一天的傍晚,我经常想起在那一天的傍晚所发生的一切,可见,那个傍晚在李清照的记忆当中是多么地深刻,多么地愉快,多么地让她不能忘怀,那是个什么样的傍晚呢?她说了,“沉醉不知归路”,喝醉了,我们觉得这很不像话,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按现在来算的话上高一高二,怎么能“沉醉不知归路”呢?她们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女在一块儿玩,玩儿得还很高兴,何以见得呢?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她们是干嘛去了?划船去了,在船上弄点小零食,喝点小酒,一边唱着歌,一边划着船,一边欣赏着灿烂的夕阳和晚霞,可是时间一长,喝多了,那船就“误入藕花深处”,这就点出来,她不是在海上划船,也不是在江面上划船,而是在一片优美的湖面划船。

“误入藕花深处”,一个“误”字和前面那个“沉醉不知归路”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什么呢?喝多了,喝多了以后,船的航向就有点变形,所以就划到藕花的深处,这说明她们不但欣赏着夕阳西下的晚霞,同时一边喝着酒,一边也在欣赏着什么呢?美丽的荷花,我们想想,你不管你闭上眼睛想,还是睁着眼睛想,你都能想到眼前那种非常绚烂的景象,灿烂的晚霞,静静的湖面,让她们这一划,就不是静静的湖面了,绿色的荷叶,白色的荷花,还有醇香的美酒,还有她们欢快的笑声,如果你要再仔细看,可能因为她们兴奋,还有她们绯红的脸庞。最重要的是,“误入藕花深处”之后,“争渡,争渡” 还不是一艘船,当时不知道租了多少艘,我刚才说了,她们是一群人在玩儿,玩儿得很高兴,高兴在哪儿?就是大家比赛谁划得快,箭一样地栽到藕花的深处,然后“惊起一滩鸥鹭”,扑啦啦的,一群的水鸟从一望无际的田田的荷叶当中飞起来。

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作家,给我们描画出了这样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画面,你能说它的作者是一个娇滴滴的,终日以泪洗面的闺中的小姐吗?那不是。非常地活泼,非常地有生机,而且非常地有性格,而且她跟别的女孩子一个最大的不同在哪儿?她不但能享受这样的快乐,她还善于描写这样的快乐,把这个快乐留给我们一起分享。不然,将近一千年后的我们又怎么能够了解到在宋代的社会,一个少女她所享受到的快乐的生活时光呢?那是不可想象的,这首词也因此具有史料价值。你说李清照厉害不厉害,当然厉害。

画外音:

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狭窄空间,从而使她的才、学、识能够达到一般的古代女子难以达到的高度,此时的李清照正值豆蔻年华,青春的脚步已经渐渐地把她变成了一位敏感多情的妙龄女子,那么,除了与伙伴们无忧无虑游玩的乐趣之外,李清照还有着怎样一种不一样的情思呢?书香少女李清照的生活还有着怎样的另一面呢?

康震:

对于一个少女而言,春天往往是更加浪漫的,也更加富有情思,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写得也特别好,说: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也写得非常好,大家说你怎么老说非常好,因为她确实写得好啊。前面那首词,写的是夏日的景象,这首词写的是春日的景象,这首词里边有很多关键的地方留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那是一些生活的细节,“昨夜雨疏风骤”,风很大,雨点小,我们的女主人公在后花园里边喝酒,喝多了,大家说怎么回事,怎么老喝多呀?刚才都说了“沉醉不知归路”,现在又是“浓睡不消残酒”,什么意思呢?就是睡了整整一个晚上,连上半个早晨,都没能够让她在这个酒醉的状态当中完全地清醒过来,喝得太多了,为什么喝得多呢?她后边会给我们答案。

在李清照的词里边,这个酒是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诗人和词人写酒,往往既有实写的一面,又有虚写的一面,就像李白写喝酒一样,他要老那么喝也会喝出问题的,酒成为辅助他情绪的一种象征,“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一种气魄,你一次给我喝三百杯试试,那不酒精中毒才怪呢。所以李清照的这个“浓睡不消残酒”那是说一种情绪,昨天晚上是怎样的一个晚上啊,风很大,雨很小,我的心情很复杂,所以我不停地喝酒,不停地喝酒,喝完酒之后就睡了,一直睡到日上三竿,醒来之后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不是梳妆打扮,也不是吃早饭,跟日常生活这些俗事儿都没关系,她说什么呢?“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省略了一句话,就是她问这卷帘人,是怎么问的,她实际上是问花园后边那海棠花怎么样了?然后,卷帘人才说“海棠依旧” ,卷帘人是谁啊?她们家的小丫头。早上还在床上腻着呢,小丫头过来把床帐给她卷起来,然后看看她说,今儿还上不上学了?她看见这个家里的小丫头小丫鬟到跟前来,第一句话问的不是说煎鸡蛋煎好了没有,不是这个,是说后院的海棠花怎样了?这一句话问得太关键了,就把她昨儿晚上为什么喝酒的原因就全都道出来了。说没事儿,海棠花有事没事我不关心,这小丫头肯定是这么回答的,我关心的是你有事儿没事儿。其实她哪儿知道李清照那心思就不在这上边,所以李清照这词结尾说什么呢?她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哎,你说得不对,你这个答案错误。甭管后花园里这海棠花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我的心里边,它应该现在是“绿肥红瘦”。

这“绿肥红瘦”用得太妙了,“绿肥”,是说海棠花的叶子经过雨水的浇灌之后,更加地肥大,更加地茂盛,可是别忘了,昨天晚上是什么呢?“昨夜雨疏风骤”,风特别大,这风一大,海棠花的花朵可能就凋零了,所以她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是“红瘦”。为什么关心“红瘦”啊?因为海棠花就象征着她的青春,海棠花就象征着少女对青春,对时光的憧憬,这是最核心的部分。所以昨天晚上饮美酒,为什么?就是感慨自己青春年少未知还能延续几何?再经过一晚上的风吹雨打,更不知道自己的红颜能够延续几何?而后花园的海棠花不就像自己的红颜一样吗?俗话说得好,红颜易衰,实际上,对红颜易衰的担忧不正是对青春年少珍惜的一种反映吗?这哪里是那个卷帘人,那小丫头心里边所能了解的呢?所以这首词虽然很短,但这情思非常地绵密,这是李清照的词跟别的男性作家的词一个很大的不同,她以女性的角度,以女性的笔触,来写女性自己的心理,一般男性作家很难触及到。

画外音:两首小词《如梦令》反映的是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却共同折射出了李清照出类拔萃的文学天分。事实上,李清照父母的言传身教除了培养出了李清照超出常人的文学修养与境界之外,也锻炼出她卓尔不群的政治见识与胆魄,那么,在这方面李清照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后人又是如何评价李清照这方面的才能的呢?

康震:

我们这儿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唐朝有一个很著名的文人,叫元结。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大唐中兴颂》,这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就是“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唐代社会经过休养生息,慢慢地走向中兴,元结就写《大唐中兴颂》歌颂大唐的中兴,就这么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后来专门请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刻在一块石崖上,浯溪石崖。

那么到了宋代的时候,苏轼的学生张耒写一篇《浯溪中兴颂》,是应和这《大唐中兴颂》的,当时有很多的著名文人,都应和张耒的这首诗。咱们谁都想不到,你想应和这一类政治题材的诗,一般都是士大夫的事,了不起,小伙子写写也可以,可是当时啊,待字闺中的李清照就没含糊,提笔也应和了张耒的这首诗,而且她一写就写了两首,诗很长,那么通过这两首诗,我们能够看出来李清照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来的超越一般人的政治见识,她一上手,首先检讨的就是唐代的“安史之乱”为什么会有,它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她写了两句,这两句写得非常好,怎么说的呢?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节选)

为什么当时唐代的军队跟安史之乱的军队一打仗就败啊?没别的,他那马匹,他那战马都不干别的用,专门替杨贵妃传荔枝用了,这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专门让人从南方用驿马一站一站地给她传送荔枝,李清照说,你那战马都在传送荔枝的道上都累死了,所以打仗的时候自然没有好的战马。这当然是种比喻的说法,但从一个少女的嘴中说出这样的见地,那是很不同寻常的,比张耒的诗立意要高,这哪像个姑娘写的诗,这要变成个小伙子,赶明儿就能考科举去了。所以她这个诗写出来之后,后代的很多文人都很惊奇,我们知道,宋代的大哲学家朱熹,朱熹说什么呢?“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说这种话怎么能是一女孩儿说的呢?那不是女孩说的是你说的?他问得越奇怪,我们对李清照的认识就会越清醒,就会越加感觉到李清照身上我刚才所说的那个不简单、不平凡,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素质?我前面也说了,跟她的家庭有关系,跟她的性格有关系,跟她的眼界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刚才说了,她的爸爸李格非在《宋史》里边是有传的,她的母亲也上了那个传,李清照也上了那个传,在那个传里边提到李清照的时候就不是三个字儿了,她妈妈占了三个字“亦善文”,李清照是几个字呢?李清照是七个字,多四个,说:“诗文尤有称于时。”——《宋史》。她的诗文特别在当时被人们所赞颂,这就不仅仅是很笼统地“亦善文”了,你想想,能够被史学家用这七个字来概括,那也很不容易呀,那现在我们就挺替她发愁的了,为什么呢?她岁数也不小了,十六七岁了,按照咱们的规矩,她也该出嫁了,像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谁敢娶她呀?话说回来了,谁又能配得上她呢?再话说回来了,就是说,她能看得上谁啊?那她要是能看得上的人,那得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这都是我们特别关心的事情,那这些呢,就是我们在第二集《门当户对》里边要给大家讲的,谢谢大家!

《百家讲坛李清照》康震(演讲稿)

话说李清照:再嫁之谜

马瑞芳

满朝皆知,李清照是当朝宰相的儿媳,是着名金石家、江宁知州赵明诚的遗孀,她手里有比金子贵得多的金石书画。即使战乱丢失,仍是守死的骆驼,想占有这些稀世珍宝?将夫死无子、孤苦无依的才女娶进门是最好的办法。

赵明诚故世三年,移居杭州的李清照身边,摇摇摆摆、鬼鬼祟祟、踉踉跄跄出来个张汝舟,这个跟李清照做了100天夫妇的角色,被著名词女以“妄增举数入官”(“妄增举数”为科举名词,宋代规定举子考到一定次数、取得一定资格后可以授官,张汝舟虚报考试次数取得官职,是欺骗皇帝)罪告发,经皇帝判罪流放,二人离婚。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了李清照讼后夫的简单过程:“(绍兴二年九月戊子朔)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吏,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舟私罪徒,招除名,柳州编管。(十月己酉行遣)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后夫的名字、官职、罪名、结果,记载得清清楚楚。

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描绘误嫁张汝舟过程是:“既尔仓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黾勉难言,优柔莫决,呻吟未定,强似同归。”这段话的大意是:误嫁张汝舟是仓促中办的错事,她病中乏智(所谓“牛蚁不分”)时,张汝舟热诚地向她示爱,其弟是老实人,希望姐姐晚年有靠信了媒人的花言巧语,她自己病得要死,分辨不出求婚者并非可托终身的可靠人,姐弟首鼠两端时,迫不及待的张汝舟抢亲搬将她迎回家···

仔细琢磨字里行间,我们又有两点惊讶的发现:其一。李清照并不为再嫁本身抱愧,只承认再嫁匪人(“非玉镜架”即此意)。这说明当时并不视再嫁为大逆不道。其二,李清照解释再嫁缘由没说真话。何以见得?以李清照的才智,处理再嫁大事,怎么可能如此轻率和被动?以李清照的身份,区区张汝舟,除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的山大王,否则怎敢把有如此家庭背景、且有“词女”赫赫声名的寡妇“强以同归”?只能这样解释: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是在借不得不进行的表述做尽可能的隐藏。也就是说,她必须写信感谢在她遇难时帮助她脱牢狱之灾,却完全是个人隐私,她不想也没有必要向亡夫的这位远亲和盘托出,于是来了个犹抱琵琶半遮面。

李清照再嫁一事较为说得过去的解释是:

第一、寡妇在家在当时是常事,名臣范仲淹就是幼年丧父,母亲将其带到朱家养大,考上官后认祖归宗。大理学家朱熹写《荣国夫人管氏墓志铭》时, 明白第谢明其次女先嫁谁、再嫁谁。《癸辛杂识》 还记载魏了翁之女夫死再嫁、“人争欲娶之”的轶事,不得而知,但她再嫁肯定不会有多大阻力。

第二,夫死无子女的李清照极端孤独,盼望温情。她多情善感,富浪漫秉性,虽年近五十,因从未生育,并不自认为是“妈妈”中人。就在此时,风流倜傥、口才出众的张汝舟可能作为“酒朋诗缕”来到李清照身边,当面陈述火盆样的钦慕之情,即所谓“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再通过官媒表达明媒正娶的郑重,传达指天画地的婚誓,又做通李清照之弟的工作,李清照终于将鱼目当明珠,认爝火为朝日,欣然再嫁。

“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盼枯木逢春的李清照掉进了陷阱,后夫竟是贩马贩驴般市侩人物!她进张家后发现,张汝舟卑劣之极。他的官职是“妄增举数”偏来的。迎娶她也不是因爱“才”而是图“财”,是觊觎她的文物珍藏!

图穷匕首见,张汝舟迫使李清照交出价值连城的金石书画,不给,就拳脚相加!怎么办?一般女人会这样做:嫁鸡随鸡,听命从命,投张汝舟所好,要什么给什么,换得自身安全,忍辱负重,了此残生!

李清照之为李清照,就因她不按常规办事。她做了当朝女人决不敢做的事:告发后夫违法行为并请求离婚,恢复自由之身。

按照宋朝的法律,告发自己的亲人,即使罪名成立也要入狱两年。李清照告倒了自己的后夫张汝舟,自己也锒铛入狱,九天后,因翰林学士綦崇礼营救,再见天日···

一个弱女子,冒入狱危险告发丈夫,太不寻常!

上下千年,滚滚红尘,女子被夫家休弃者如过江之鲫,妻公然公堂告夫并赋“休夫曲”者,几乎绝无仅有!

这桩离婚案恰好显露了李清照的个性光辉,她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立物表,敢在常人不敢下笔的地方痛下笔墨,为人也算封建时代凤毛麟角奇女子:果断坚强,拿得起,放得下,因想爱而结合,一旦认清骗子真实面目,决不姑息迁就、拖泥带水,立即分道扬镳、光明磊落地坚决离婚!

李清照不仅敢作敢为,而且聪明机智,善于斗争。可以设想:在当时,妻子受丈夫虐待而告官求离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已虐待致死,娘家人告官,仍可能被加上“以尸讹诈”之罪,如果妻子告丈夫欺骗皇帝,那就成了任何贪官都不敢上下其手的案子。那就必须动真格的,查出实据还要报告皇帝。事实正是如此,张汝舟被妻告发“妄增举数入官”,确实经过皇帝亲自过问,下令将张汝舟流放柳州。

当年李清照因政治斗争导致新婚夫妇天各一方,没想到几十年后,政治斗争倒成了她摆脱婚姻枷锁的有力武器,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李清照再嫁,北宋时多人确切记载,明代文人开始“辩诬”,至今学术界仍争论不休。这是个从文学人物身上引发的耐人深思的非文学现象。

从历史记载推断:李清照讼后夫案轰动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热门话题。在她生前就有好几位文人以讥笑的语气说她讼后夫事,如:绍兴十九年(1149)李清照66岁时,王灼的《碧鸡漫志》说:“易安居士……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依。”王灼在同一本书内还认为,李清照的词作也违犯闺秀文学规则,肆意落笔,无所顾忌,甚至将“淫词”写到作品中;绍兴二十一年(1151)李清照68岁时,晃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说:“格非之女……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这是李清照在世时的记载,按常识,年龄偏大的官宦女子再嫁,人们会嘲笑她“晚节”不好。但如果她不曾再嫁,恐怕没人敢在本人活着时造“更适”这类有关婚姻大事的谣言。这几个人所嘲笑的,是李清照不仅再嫁,而且选了个不合适的对象,又纷纷扬扬地打离婚官司,闹出不小的丑闻。这样的嘲笑和讽刺,正说明再嫁是事实。

另一说明李清照再嫁的有力证据是:右仆射(右丞相)洪适也说:“赵君无嗣,李又更嫁”(见《〈金石录〉跋》)。洪适说《金石录》是赵明诚身后经李清照整理呈进皇帝。然后顺便说起李清照再嫁。以洪适的身份和写文章的目的,更不可能是造谣。

几百年后明代文人却出来为李清照“辩诬”再嫁即失节,而李清照不该失节。是“辩诬”主要立论。这些文人没发现任何新史料,只说原有再嫁史料“不可靠”,有的则以感情代替史实,直言不讳“余素恶易安再适张汝舟之说”。李清照曾否再嫁的争论至今还在继续。

如果做个假设:李清照是男的,还会不会有这些争论?我相信一切争论都会烟消云散,没准儿这“再婚”会成为佳话。因为李清照是女人,而社会对男人和女人向来有两把截然不同的尺子。男子死了妻子,谓之“断弦”,理当再娶,且褒之曰“断弦再续”;女人死了丈夫,谓之“塌天”,理当心随丈夫死去,再嫁则贬之曰“失节不忠”。男子有明文规定“七出”的休妻权利,还能随意行事,可以把妻子当成随便丢弃的衣服,也可以纳妾收婢多置办几套“衣服”,不必顾忌结发妻这件旧“衣服”的感受;女子却必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才子娶小老婆、玩妓女是风流韵事,才女再嫁或“人约黄昏后”就是淫奔不才……按照这样的传统观念,李清照堂堂名门闺秀、宰相儿媳、郡守妻子、“老命妇也”,居然再嫁,成何体统?李清照是杰出的、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国人思维的文学女人,难道不该给她立个贞节牌坊供女人仿效?维护杰出文学女人的“贞节”,无异于维护中国名教,维护传统的“脸面”。即使宋代人对李清照再嫁有明确记载,明代卫道者们也认为有必要采取鸵鸟政策,来一番强词夺理的“辩诬”。

希腊神话中有个魔鬼,总是将人捉到自己的床上,按固定尺寸,长了截短,短了拉长。中世纪的李清照,为寻求爱情幸福勇敢迈出“再嫁”一步,又更加勇敢地迈上“讼后夫”的公堂,这是多富有个性和反抗性的惊世骇俗之举?几百年后明代文人却借“辩诬”,将她捉上“再嫁即失节”这一魔鬼的床。

百家讲坛之李清照共多少集

央视《百家讲坛》2007年11月隆重推出十集系列节目《李清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讲述“一代词宗”李清照多姿多彩的魅力人生。

[百家讲坛]李清照十集标题:

书香才女

门当户对

风波再起

喜忧参半

雪上加霜

国难当头

颠沛流离

再嫁婚变

夕阳岁月

一代词宗

视频全集地址链接:

百家讲坛 李清照 10集系列

链接:

提取码: 2vzv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看百家讲坛评价李清照的疑惑

这个我也表示不解,不过词是一种感性的文体,他认为是这样,只要能自圆其说也行。我不太看百家讲坛一类的节目,特别是李清照的词,还是买一本李清照词集自己读比较实际

 拔打报修电话
赞(0) 打赏
欢迎转载分享:轻舞信息网 » 百家讲坛李清照的简单介绍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百家讲坛李清照-轻舞信息网

在线报修网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