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精诠释幻觉——《西游·伏妖篇》解读(三)
人生于世,面对外界的诱惑,需要建立戒行。戒行不是绝对正确,无法由此满足所有的目的。戒行只是决定了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且并不讨论为什么,重要的是看自己立的规矩,自己能不能做到,在洪流之中立定而不摇。
戒的意义不在于做,恰恰在于不做,让人面对自我,不允许在自我迷失在感受之中,丧失了和万物的界限。换句话说,因为戒的存在,人的真我才得以保存。不是感牵于外的被动,而是出乎自身的主动。看人主动,竟不是看人做了什么,而是看人没做什么,也是妙趣。
欲望正是如此,看似是主动,其实连自己都停不下来。所以,正行不从欲望而生。
人处于世,面对外界无缘无故的冲击,需要立定自身。定,是守住自己,不要以牙还牙。大部分被冲击了之后,情绪爆发,行为的核心会变成你要我承受的,我也让你试试滋味;你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通俗话说,狗咬你一口,你也要咬狗一口吗?
定的方式不是不处理,而是不只是个下意识的反应,是从自己而出,想明白自己究竟是什么人,该怎么做。有时候勇于敢,有时候勇于不敢,不受刺激而证明自己,自己就是自己。定,就是保持住了自己。
暴怒欺心就是如此,早已失去目的,只是追求快心的结果,非如此不可。所以正行不从施受而生。
行文至此,其实道理也分说得很明白了,从蜘蛛精讲完了戒,也由红孩儿讲过了定,接下去的白骨精,对应的自然是慧了。正如在这最后玄奘自我强调的,“其实我是很聪明的!”九宫真人也说“笨秃驴也有大智慧啊!”
戒定慧,号称佛门三无漏学。三者之间,关系微妙。《楞严经》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俨然次第。其实三者也是一体,不可偏失。所谓无漏,则是通过此三者修行,可从凡夫有漏之身,达至圣者无漏之身。
伏妖篇的纲领,其实也就很清楚了,正行之要,在戒定慧。
戒定慧各有所伏,蜘蛛精代表的是欲望,红孩儿代表的是情绪的躁动。那么白骨精代表的是什么呢?是幻觉。
幻觉不是假象,相反更是感受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是现实,而是满足想象,其实也是一种幻觉,电影更是如斯。当一种感受被唤醒,如同亲身经历一般,这才是幻觉。假象往往容易引起幻觉,也导致很难和幻觉区分。
人被假象左右,是被欺骗,但是被幻觉掌控,则是一种沉溺。
玄奘是怎么被幻觉蒙蔽的?不是直接来自小善,而是来自小善的歌舞。一开始玄奘对小善并没有太多,相反只是注意到了小善被众宫女露骨的嫉妒。那些宫女气粗如牛的样子,是被刺激得难以自控的嫉妒之心。当开始毫无限制地进行攻击和批评,不是因为其他,只是嫉妒了。
但是当小善开始随着乐曲而跳舞之后,闭目诵经的和尚,忍不住睁开了眼睛,大为动容,眼前出现了曾经的段小姐,自己的深情所系。人可以拒绝假象,从假象之中清醒过来,但人无法克制的是自己的内在触动,尤其是深情。在车站街头被骗子骗的,往往是自己动了贪心,不是没判断力,是齐人攫金。
玄奘不是喜欢小善,是喜欢段小姐。但是小善让他想起了段小姐,勾起了他的情,幻觉此时开始了。让他想起了她,那就不是对她好,而是对她好。人是非常健忘的,很容易忘记自己曾经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有人为此折磨自己,那是在抵抗不断淡化的记忆和感觉,这样的人在害怕自己背叛。但人的记忆有时候又出奇的好,那么年久日深,岁月蒙尘,突然一梦醒来,青春年少可以历历在目,让人不觉落泪。
是幻觉吗?皆是幻觉,但没说这幻觉不对不好。曾经触动内心的一切,不断地泛起,意味着人的长情和温存,也表达当初的心意真挚。
只是唯一的问题,人可以有幻觉,但不可以跟从幻觉,以幻觉而行,此非正行。
分明感觉如此真实,为什么不可以呢?
因为这样一来,眼前的一切不再真实,只是成了你幻觉满足的替代品。
这就好比我们经常听见的电视剧故事情节,有人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最后却不得不和心爱之人分开了。而后他又遇上了另一个人,这个人让他想起了她。于是剧情的桥段往往会出现这样一幕,本来自觉被爱的人,会最终质问,你爱的不是我,我只是替代品。
你没有面对对方,只是面对了自己!
这就是玄奘拒绝带走小善的原因。玄奘如此清晰地知道,这是幻觉,不是本心,自己不该这样去做。哪怕小善是个吃苦耐劳的姑娘,还会洗衣做饭,会一切合乎人心意的事情。你喜欢佛,那我就烧香礼佛,对佛理兴趣浓厚,即你喜欢什么我就喜欢什么;你说跟着你会吃苦,她就说她不怕吃苦……真如国王说的,实乃是居家旅行必备之良品!
什么是居家旅行必备之良品?
说白了,这是个工具,替代工具。完美的用来满足自我慰藉的工具啊!可以满足人灌注的对于情感实现的种种期待。白骨精为什么没有妖气?她的确不同于其他的妖,她什么也没有,只是一堆白骨,却满足任何人想象任何的皮肉。
人世间,众生中,有多少人会拒绝这样的工具?有多少人,在接近对方的时候,求得是自己的满足,大言不惭的说出的是自己的条件需要对方实现。是恋爱吗?还是实现自己情感和欲望的需求;是结婚吗?还是寻找一张日后优越生活的包票?
国王反复询问玄奘要不要,会不会后悔,据后来陈述,他一共问了玄奘八遍,玄奘仍然是拒绝了。国王立即喜形于色,他要!
但可惜的是,玄奘只是拒绝了八遍。自古以来,所谓洗心,都是需要九次的,称之为九还。意思是反复九次,始终坚守如一。九,当然不是实指九次。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一为数之始,九为数之极,极不是最大数值的意思,而是变化之极限。因为突破九之后,再加一就是进入了十,就要进一位了,是十进制数学的规矩。所以九之数,表示的是数的最大叠加变化。也就意味着,九次就是无数次,就是始终如此,再来多少次也一样。
所谓九转九还,九九劫数,九九之难,并不是经历八十一次就可以了,而是每一个劫数,都会反复出现,始终经历。天道健行,君子战战兢兢,死后而已,并无一劳永逸之功。影片的开头,玄奘所谓的终身成就,简直就是笑话。儒家讲健行不息,佛门也讲四无量心啊!
终于在最后一次,玄奘失守了。失守之前他拿过了猴子嘴里的树枝,这是他之前批评的,但是自己也做了,表明违反了自己。猴子代表的是感情,表示玄奘沉溺在了感情之中。除此之外,影片出现了《降魔篇》之中的那段纲领性台词。
有过痛苦,方知众生痛苦;有过执著,才能放下执著;有过牵挂,了无牵挂。
这几句话没问题,问题在后面那句,这是一种境界,而我只是个凡人。人丧失志气,沉溺的开始,都是这样心态。本来能够做到的、该有的正行,变成了高不可及的境界,推得老远,而自命凡人以接受这样的自己。
什么时候,凡人成了自我失守的最佳借口?而境界只存在于了人们口中。
向着城池奔跑过程之中,玄奘化凡,完全沉溺和沦陷在了自我满足之中,抵抗不住幻觉的侵袭。这里玄奘的问题并不在不可以拥有对于过去的感情,问题的核心在于,他不该在小善身上实现他对段小姐的感情,哪怕,小善是自愿的!
正行之起,当以智慧,远离诸幻,否则将出各种问题。
小善一入团队,师徒矛盾丛生。面对娇媚的小善,八戒动了欲望,而且十分重口味,是在另一个层次上表现出小善的本质。八戒的欲望到了何种层次,就意味着在他眼中的小善,是如何的。沙僧则恢复了人身,表示躁动的理性开始回归。而一个喷嚏就会变身的源头,倒是让人想起了《龙珠》里面的人物。通气则变!
最激烈的当然是代表真情的猴子,直接黑化了。猴子和玄奘和决裂,开始于猴子对小善的各种试探,最后更是直接将小善拽回了河口村。依稀记得,在《降魔篇》里面,沙僧出现的小渔村,似乎也是叫河口村吧。或者是记忆错误,但这显然是回到了原初,也就是玄奘初遇段小姐的地方。这一点呼应,从小善和玄奘促膝对谈,谈出她和段小姐的愿望的时候也可以证明。
为什么会回归河口村?这是玄奘幻觉的起点,所以是猴子带回去的。猴子要让玄奘明白的是要面对的是对段小姐的感情,这不是对小善的感情,不要在小善身上找存在感。玄奘为什么连小善失身都可以不介意,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份感情,而是一份幻觉。
你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只是一个承接我感觉的容器而已!幻觉之失,尽乎在此。丧失到了什么程度呢?玄奘连唱儿歌三百首都无效了,盘坐于地,想使用如来神掌,也没有任何力量。而猴子更是摘了金箍,直接砸到了他的身上。
金箍不是金箍,是感情。是曾经无情无爱的妖王,因玄奘而生出的感情。摘下金箍,是妖王回复成为妖王。猴子直接大喊:“如来神掌,你蒙谁啊!”“死也不信我,死扑街!”
妖王觉得遭受了欺骗,更觉得玄奘是“扑街”,破戒了!破戒之僧,当然没有了任何神力,感觉被欺骗的感情,自然不会再听从本心。猴子为什么说他有偏头痛和满身伤痕?感情不正是因为来自本心之动,而产生了偏执,念兹在兹不舍,而总是落得一身伤吗?
改变和转折从什么时候开始?
从玄奘肯为小善去死开始。能够舍生,就代表了不是为了自己。这一下,不仅感化了小善,同样也转变了猴子。小善的被感化,表现出来是说出了真相;而猴子被感化,是直接变化了外形,成为了一只熔岩巨猿。
人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吗?如果是,那就是沉溺在自我幻觉之中,不过是从自我真实感情开始,去实现完成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小善。跟在《降魔篇》中具体而有针对的爱是小爱一样。
只是爱自己所爱,那只是小爱,能够施及不爱,才是大爱;只是完成自我的行为,也是善行,但只是小善。小善小爱,不是玄奘的路,不是度己度人的大乘佛法。
小善的名字为什么是小善,即由此。
猴子吃掉了玄奘,是个表象,既是一种欺骗九宫的假象,更是一种寓意,那就是师徒再次的合二为一。情感和本心的再度重新和好如初,相融为一。只有如此,玄奘才能使出最后的一招如来神掌!
各自坚持,才是真正的矛盾。在世间,真正的争执都不是来自对错。因为对错分明,是无可争执的。能够形成争执的,是各行其道,《易》中的讼卦,讲得就是天与水违行,乃成讼。
八戒喊道,太好了,不用取经了。这是当然的,本心和感情合二为一了,自然不用取经了,因为已然成佛。到了这一步境界,才能洞明本片要表达的主题,也就是在这种相融的境界之中,才能看出九宫真人的破绽。
作为本片最大的幕后黑手,九宫真人到底是谁,为何而存在?其实九宫真人,就是另一个玄奘,或者说就是玄奘在伏妖正行之中,面对的自我要经历的最大的障碍。
九宫真人象征什么?她自白说,本宫有一个梦想,要让世间所有的虚伪丑陋的面目,原形毕露。
这句话乍一听,还蛮有揭露真相的气魄,很是吸引人。但仔细一想,虚伪丑陋,不应该是用来被转化或者克服的吗?从某种程度上,人谁没有虚伪和丑陋?这样一来,九宫的说法,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她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世间所有的人,都变得虚伪丑陋!
什么是随心随性大法?九宫解释说,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不是什么大法,而是藏在每个人心之中的蒙昧。人都想要自由,都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请问随心随性,随的是哪一颗心,哪一种性?
心性本在,但是别忘了,欲望、理性、情感依然也在。随心随性的名义之下,随的只怕都是横流的欲望、干枯的理性以及沉溺的情感而已。
随心随性,是一种境界,是需要人达到的,而不是人人都可开始的起点。恰恰只有在正行之中,人人才都是随其心,随其性的真实。若无正行,则心性如何保留呢?
欲望之不择,是不由心不由性;妄念之爆裂,是心不安性被迷;幻觉之沉溺,是心不通性不达。九宫真人被如来呵斥为一点悟性也没有,散播的都是歪理,就是在这里。她和玄奘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相同的,只是在最根本的一点,是截然不同。
九宫真人驾者蜘蛛红云,带着红孩儿和蜘蛛精,说白了无论是欲望,还是妄念,又或者是幻觉,总不出是为了满足自己。这一点正是正行有偏的根本障碍所在。九宫真人象征的就是人的自我满足。
还是刚才说的,如果人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就不足以称是行了。因为行达于人,降魔自度之后的度人,就是要面对他人。如果伏妖只是为了自己满足,那就不是伏妖,而是为妖了!
为了满足自己,所以充斥欲望、妄念和幻觉,是为九宫真人,她的原身是九头金雕。金雕九头,可见其行来由多端,且经过精雕细琢,只是一片假象。就如同她之后能够化出火、水、雷三个假如来。炼化猴子的时候,双掌虎口相对,形成一颗心的形状。
只是假心焉能代真心呢!最后九头金雕自说,如来,我为你而生,这么多年我在你身边,你可有正眼看过我一次!
不要以为这是什么如来的桃色八卦,是另有表达。为如来而生,可知那些追求随心随性的散播歪理之人,也的确是想着领悟无上大智慧而生的,也有这样的目的。但知道如来从未正眼看过一次,意味着他们也是知道,自己并未得到无上大智慧,内心是完全知道的,但却以此宣扬。
分明无所领悟,却敢大肆宣扬所谓无上大智慧,这正是人间的种种妖行乱源。终究是人应该自己去见如来,哪有求得如来反过来去见人的呢?由此还自生怨念,显得自己很委屈,这九头金雕也的确愚蠢。
妖物既收,露出天心月,圆满。
在《西游记》原著之中,白骨精一节出现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至于九头金雕则无所出,也不必比附九头狮子。骨上刻字“白骨夫人”,意思即夫所谓人,究其实不过白骨,既知有形之幻,方得本心之真。
《西游伏妖篇》中九头金雕是金翅大鹏吗?
九头金雕显然就是《西游记》原著里的大鹏金翅雕,也就是佛教里如来身边的大鹏金翅鸟、印度教里的迦楼罗王。
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角色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
相传他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号称为 "美猴王"。
后来在西牛贺洲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七十二变 、筋斗云等高超的法术。
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后大闹地府与天宫,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因感觉职位低而返回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并迫使天庭承认该封号。
因醉酒闹天宫,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炼成了金刚之躯,阴差阳错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金睛。
之后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对其围剿亦不能将其打败,后来在与如来佛祖的斗法中失利,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悔过自新。
经观音菩萨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成为了机智与勇敢的化身。
十方无影像,六道绝形踪。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著高一著,一步阔一步。坐断佛祖关,迷却来时路。孙悟空[1]又名齐天大圣,又被群猴称之六小龄童 孙悟空为 “美猴王”。
后来拜菩提祖师为师,学和了七十二变、筋斗云。一个筋斗就能翻十万八千里;一双火眼金睛,是太上老君炼丹炉中经七七四十九天炼化而成,能看破妖魔鬼怪的一切伪装。
到天界时所封官职—弼马温,因为官位过小。便回到花果山后,自封齐天大圣,迫使天庭该封此号。
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万年金丹,后大闹天宫,打败十万天兵天将,又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又名两界山)下五百年。
经观音菩萨点化,被唐僧救出名号行者,又称孙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观世音菩萨赐其三根神奇的救命毫毛在后脑勺,可造化万物,以助一路危害。
孙悟空一路上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勇敢好斗、机智灵活,执著略带倔强。
西游伏妖篇九头金雕是金翅大鹏吗
九头金雕显然就是《西游记》原著里的大鹏金翅雕,也就是佛教里如来身边的大鹏金翅鸟、印度教里的迦楼罗王。
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角色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
相传他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号称为 "美猴王"。
后来在西牛贺洲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七十二变 、筋斗云等高超的法术。
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后大闹地府与天宫,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因感觉职位低而返回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并迫使天庭承认该封号。
因醉酒闹天宫,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炼成了金刚之躯,阴差阳错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金睛。
之后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对其围剿亦不能将其打败,后来在与如来佛祖的斗法中失利,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悔过自新。
经观音菩萨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成为了机智与勇敢的化身。
十方无影像,六道绝形踪。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著高一著,一步阔一步。坐断佛祖关,迷却来时路。孙悟空[1]又名齐天大圣,又被群猴称之六小龄童 孙悟空为 “美猴王”。
后来拜菩提祖师为师,学和了七十二变、筋斗云。一个筋斗就能翻十万八千里;一双火眼金睛,是太上老君炼丹炉中经七七四十九天炼化而成,能看破妖魔鬼怪的一切伪装。
到天界时所封官职—弼马温,因为官位过小。便回到花果山后,自封齐天大圣,迫使天庭该封此号。
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万年金丹,后大闹天宫,打败十万天兵天将,又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又名两界山)下五百年。
经观音菩萨点化,被唐僧救出名号行者,又称孙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观世音菩萨赐其三根神奇的救命毫毛在后脑勺,可造化万物,以助一路危害。
孙悟空一路上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勇敢好斗、机智灵活,执著略带倔强。
西游伏妖篇为什么最后抓的九头金雕?
那只九头金雕不知出于什么动机(因为她既不想吃唐僧肉,也不想与唐僧阴阳双修),决定派貌美如花的白骨精去离间唐僧孙悟空师徒,结果反而中了师徒三人的反间计,最终被如来佛收服。
九宫真人(九头金雕,幕后大反派)
演员:姚晨
一位雌雄莫辩的国师,真实身份是九头金雕,九宫真人凝神细思,白衣白帽,目光深邃、气宇轩昂。九宫真人是个真诚的人,也是唐僧师徒的贵人。最后与孙悟空决一死战!召唤出三个假的如来让孙悟空一时难以招架,最后唐僧请来真的如来将其降服。原型为西游记当中的大鹏金翅雕和九头鸟的结合体。
善良是最强大的力量——《西游记伏妖2》观后感
随心随性的原则。九头金雕在《西游记伏妖2》中幻化成九人真君,一直在强调这一点。她想创造自己的世界,与红孩儿联合起来,瞒天过海,最后竟然幻化出如来佛祖,对付降妖除魔的唐僧师徒。但假的就是假的,永远敌不过真的。“你走吧,快走吧!永世不要再见。”这是九人真君反复对唐僧师徒说的话,一切阻碍她创造自己世界的事物都要被消除,无论使用什么手段。取经的过程就是克服一座座大山,征服一个个妖怪的过程,唐僧师徒怎会轻易放弃?唐僧师徒取经的工具是什么呢?一个字:善。
孙悟空魔怔的时候,唐僧就念儿歌,那是因为儿歌最能唤起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而这一招对孙悟空非常管用,也正说明了孙悟空虽然是个刚强顽劣的形象,但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善良之人。
猪八戒,贪图美色,是因为自己心爱的妻子与别人私奔,心含怨念。记得在影片中,“皇帝”要送给唐僧一个侍女陪他去取经时,八戒的哈喇子一直流个不停,却努力控制着自己,不去欺压无辜的人,我看到了他心中的善。
小善,白骨精的原型,一个善良的女孩儿,因为和丈夫在山中遇到山贼,丈夫把她自己扔下而逃跑,她在山中受尽山贼的凌辱,心中含冤,化作白骨。有善做生命的底色,一旦遇到真、善、美,心底的善便会被唤醒。正是因为善,才会容易被人利用,小善成为九头金雕和红孩儿诱骗唐僧和孙悟空的工具。在唐僧的眼中,小善是段小姐的替身,她的一颦一笑,都会让他想到她曾经的爱人,那个被悟空打死的爱人。唐僧也是一个凡人,有七情六欲,小善让他想起段小姐,动情之人最易被人捉到弱点。九人真君利用唐僧这一点,使出了“离间计”。小善对唐僧动了真情,虽然是妖,却从未想过伤害唐僧及其弟子;也因为有了真和善,连照妖镜在她的面前都失去了效力。一切都是幻象,村庄,父母,一切美好的东西,小善幻化出的这些的目的与蜘蛛精的目的截然不同,善良之人幻化出的是美好,无论是目的还是过程,这是他们的追求,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当小善看到孙悟空暴打保护自己的唐僧时,她跪地求饶并承认自己是妖精。是啊,善良之人,怎么舍得别人为自己受苦?尤其这个人还是自己心爱的人?
唐僧呢?他真的不知道小善是妖吗?想想看,当九人真君说出他们利用小善离间唐僧和孙悟空时,孙悟空是怎么说的?他们早就识破了九人真君的计谋,使用“反间计”来将计就计。大智若愚。也就是说唐僧早就知道小善是妖,那他在悟空抽打小善逼她承认自己是妖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扑过去,甚至替她挨罚?我想这体现了唐僧的大善吧!这个过程散发着善良的光辉,唐僧在用自己受的苦来度化小善。度化,本就是受苦的过程,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宽容,是一种牺牲。
刚开始,并不喜欢唐僧,因为影片中唐僧的形象与我们心目中的圣人差太远。他不会管理,除了恐吓便是唱儿歌,遇到下属造反时,只会乞求上级,也就是如来的帮助。他很自大,总说自己很厉害,“我只是不说而已”总是挂着嘴边。他还总是把责任推到徒弟的身上,求全责备,这哪是得道高僧的形象?但是后来,我喜欢上了这个角色,是的,唐僧,就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身上的弱点也想星星一样数不清,不讨喜。但是,他有一个闪光点,那就是善良,善良就像太阳,当它出现的时候,其他的星星们就失去了光芒。而且在取经的过程中,他也不断成长着,孙悟空用其人之道教会了他尊重。唯有深刻地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也才会宽容与慈悲。
再看看猪八戒和沙僧,这两个角色,在这部影片中没有过多的描述,只是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沙僧在与蜘蛛精做斗争时,“中了毒”,变回鱼形,不能走路,八戒变身为拉车夫,拉着一条大鱼走天下。因为沙僧鱼一直打喷嚏,会喷到八戒身上,八戒便把沙僧鱼的鼻子堵上。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沙僧一直都没有变回人形。直到小善与他们同行,给沙僧喝水时,拔下沙僧鱼的鼻塞,沙僧鱼打了个大大的喷嚏,变回人形。八戒说:“原来他打一个喷嚏就可以变回来呀!”想想这两个角色,你会想到什么呢?像不像生活中或学习中受了委屈的孩子,想要跟你说说自己的苦闷时,你没有去细细地聆听,反而去责备他不理解你工作的辛苦?抑或是工作中遇到难题,想要吐槽或寻找解决办法的时候,被领导斥了一顿?或者像生活中的朋友找你倾诉时,被你两句话就堵回去了,“你要好好反思自己”!发泄的道路被堵上了,寻找解决途径的道路随之也被堵上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扮演过沙僧的角色,也扮演过八戒的角色。堵不如疏,做一个懂得倾听的人吧!不要总把自己的付出挂在嘴上。如果你是老师或是家长,请对孩子温柔些,或者说,请把他当作一个孩子来看待。如果说这是一场博弈,小善的善良战胜了八戒的自私。如果生活中你觉得别人对你苛刻,请反思自己对别人是否宽容。
蜘蛛精的情节,让我感受到的是伪善。唐僧来到蜘蛛精的洞穴时,善良的本性让他轻信 ,走进蜘蛛洞,当然蜘蛛洞已经幻化为一个庭院。蜘蛛精的目的很明确,吃掉唐僧。唐僧生病了,“没关系,我们把他养好了再吃。”伪善之人,即使对你好,也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轻信的唐僧当然看不出这一点,而性情急躁的孙悟空自然也等不了。当唐僧骂他的徒儿,“别人对我们这么好,我们要学会懂得感恩,你们赶紧消失,去面壁思过”时,孙悟空转身就走,他当然知道唐僧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但唐僧呼救时,他还是会像赌气一样,“我们还没想好呢。”唐僧应该自食其果。在一个团队里,每一个人的意见都应该得到尊重。在唐僧遇到危险时,悟空和八戒、沙僧回过头来救唐僧,奋不顾身。是的,无论平时的生活中有多少鸡毛蒜皮,当大难来临,他们是有着共同目标的团队,因为他们同是善良之人,一路同行早就生发了情感。蜘蛛精的失败,是否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伪善终有一天要揭掉面具,露出真实的丑陋。伪善终究是虚伪的。
如何区分真正的善良和伪善?真正的善良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位别人着想。伪善始终从自身出发,自己的利益是最终的目的。
还想聊一聊沙僧,在影片的开头,沙僧狰狞的面孔把一个孩子吓哭了,记得沙僧变为妖就是因为他被误认为是贩卖儿童的人贩子。因此有了怨气,面对不信任他的群众,他已经无心去取悦他们。沙僧的形象也真实了很多。而沙僧丑陋的面容与他善良的心灵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印证了一句老话“人不可貌相”,真正的美在于心灵。
真实,是看这部影片最大的感受,能把现实社会投射入一个神话作品,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着实不易,佩服周星驰。一部好的影片,可以让人成长。真善美永远是影片的主题,也是人性闪耀的光辉。如果你看懂了,恭喜你,你已经获得了超过电影票金额的价值。
愿你成为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内心柔软,真诚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