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谁主持过殿试??
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是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后来武则天把这个方式发扬光大,亲自监考在载初元年(690年)搞了一次几万人的大殿试,后来的宋、元、明、清逐渐形成了制度,科举分为了乡试、会试和殿试,基本上约等于现在的考高中、考大学和名牌大学择优批的那种感觉吧,基本上会试考上了就可以当官了,会试考上了再通过殿试来对会试合格区别等,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但在这里大家可能有个误区,以为殿试就是电视里演的一帮人到金銮殿上皇帝出题一问一答,其实不是的,殿试其实就是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或监考,类似于现在校长的感觉,参与考试命题,可能考试前还做个报告鼓励鼓励学生之类的,并不一定是像面试一样的形式的,所以你要是问谁主持过殿试,那基本宋朝以后形成了殿试的制度后,基本上大部分的皇帝应该都算是主持过吧
什么是殿试?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其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载初元年二月,武则天即将称帝,于神都紫微城洛城殿策问贡士,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殿前试人自此始。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
宋初,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这样就会出现多次省试合格的考生,到殿试的时候总是被淘汰的情况。但此后出现了一些殿试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与宋朝分庭抗礼的西夏的情况。因此,北宋朝廷也认为殿试实行淘汰确实不好。
北宋嘉祐二年殿试,宋仁宗亲自主持,宣布殿试不淘汰考生,凡是参加殿试者一律录取。这一年参加殿试的388名进士、388名诸科举人全部被录取。从此,殿试不淘汰,只是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排名就成为定制。
成果:
殿试结果填榜后,皇帝于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中 殿试 制度的创始人是谁?
武则天。
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武则天即将称帝,于神都紫微城洛城殿策问贡士,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殿前试人自此始。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
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金代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元工分一、二、三甲,两榜。蒙古、色目为一榜,汉人、南人为一榜。
明清沿元制分三甲,但不分二榜。 北宋初年的科举,为一年一度的两级考试,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二级是由礼部在开宝寺内贡院举行的“省试“。后改为每隔一处或两年举行一次,最后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相关延伸:会试概念:
乡试后的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
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考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殿试
殿试是礼部主持的吗
殿试是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最高规格的考试。殿试为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考试,始于唐时武则天,至北宋初年成为定制。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会试,中者为“贡士”;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殿试可以由丞相主持吗?
这个所谓的殿试应该是由皇帝来主持的,当然,如果皇帝为任丞相主持,那原则上也未尝不可吧,有些朝代就是有丞相主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