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作者:纪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 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蓬坐, 翠色随人欲上船。 【注释】:琅琅上口,清新雅致!诗歌描绘了富春江沿途山明水秀的动人景色,犹如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语言清晰明朗,比喻贴切生动。 斜阳下,一只篷船驶行在富春江中,两岸景色吸引了坐在船中的诗人。他不禁推开船篷,想使两岸景色尽收眼底。富春江山水最鲜明的特点是一片青翠碧绿:两岸山峦林木茂密;江中绿水涟漪。这里简直无处不绿,使作者感到这一片翠色正在紧紧地追随着他,甚至似乎涌上了船头。这两句诗清新而活泼,写出了富春江山水活的生命。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每一句的解释
【题 名】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诗文】:
浓似春云淡似烟,
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蓬坐,
翠色随人欲上船。
【文 摘】这两首诗描写了浙江富春江一带春日美丽如画的景色“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昀《与朱元思书》)第一首开头“沿江无数好山迎”,用一“好”字对青山之美作了高度概括,且以“无数”形容,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迎”字将山水拟人化,使人感到亲切:次句“才出杭州便眼明”,可见富春江这一带的青山秀水比杭州西湖更胜一筹:三四句写所过之处,但见青山夹岸,
斜阳下,一只篷船驶行在富春江中,两岸景色吸引了坐在船中的诗人。他不禁推开船篷,想使两岸景色尽收眼底。富春江山水最鲜明的特点是一片青翠碧绿:两岸山峦林木茂密;江中绿水涟漪。这里简直无处不绿,使作者感到这一片翠色正在紧紧地追随着他,甚至似乎涌上了船头。这两句诗清新而活泼,写出了富春江山水活的生命。
纪昀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作者:纪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
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
翠色随人欲上船。
注释:
1、富春,浙江省古县名,在富春江下游。严陵,山名,在浙江省桐庐县西。同题二首,这是其二。
2、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3、推篷:拉开船篷。
赏析:
这两首诗描写了浙江富春江一带春日美丽如画的景色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昀《与朱元思书》)第一首开头沿江无数好山迎,用一好字对青山之美作了高度概括,且以无数形容,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迎字将山水拟人化,使人感到亲切:次句才出杭州便眼明,可见富春江这一带的青山秀水比杭州西湖更胜一筹:三四句写所过之处,但见青山夹岸,斜阳下,一只篷船驶行在富春江中,两岸景色吸引了坐在船中的诗人。他不禁推开船篷,想使两岸景色尽收眼底。富春江山水最鲜明的特点是一片青翠碧绿:两岸山峦林木茂密;江中绿水涟漪。这里简直无处不绿,使作者感到这一片翠色正在紧紧地追随着他,甚至似乎涌上了船头。这两句诗清新而活泼,写出了富春江山水活的生命。
仲秋朝拜昭陵
权德舆 仲秋朝拜昭陵
清秋寿原上,诏拜承吉卜。
尝读贞观书,及兹幸斋沐。
文皇昔潜耀,随季自颠覆。
抚运斯顺人,救焚非逐鹿。
神祇戴元圣,君父纳大麓。
良将授兵符,直臣调鼎餗。
无疆传庆祚,有截荷亭育。
仙驭凌紫氛,神游弃黄屋。
方祗护山迹,先正陪岩腹。
杳杳九嵕深,沈沈万灵肃。
鸟飞田已辟,龙去云犹簇。
金气爽林峦,乾冈走崖谷。
吾皇弘孝理,率土蒙景福。
拥佑乃清夷,威灵谅回复。
礼承三公重,心愧二卿禄。
展敬何所伸,曾以斧山木。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杜甫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幽燕通使者,岳牧用词人。
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
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
霄汉瞻佳士,泥途任此身。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
灞陵行送别
李白 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译文及注释】
送君送到灞陵亭,灞水浩荡似深情。
岸上古树已无鲜花,岸边有伤心的春草,萋萋蓠蓠。
我向当地的秦人问路,他说:这正是当初王粲南去走的古道。
古道的那头逶迤连绵通长安,紫色宫阙上浮云顿生,遮蔽了红日。
正当今夜送君断肠的时候,虽有黄鹂婉婉而啼,此心愁绝,怎么忍心听?
1、灞陵亭:古亭名,据考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灞陵,也作霸陵,汉文帝陵寝之地,因有灞水,遂称灞陵。
2、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3、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他曾为避难南下荆州,途中作《七哀诗》,表现战乱之祸害,诗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句。
4、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
5、紫阙: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一作紫关。
6、骊歌:指《骊驹》,《诗经》逸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汉书儒林传王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颜师古注: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后因以为典,指告别。一作黄鹂。
【赏析】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迭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流浩浩,固然是实写,但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不也如浩浩的灞水吗?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无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不是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吗?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潜伏着怀古的情绪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时代著名诗人。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这里说朋友南行之途,乃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不用说,友人在离开灞陵、长别帝都时,也会象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多少前往长安的人,好象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今日的西京,巍巍紫阙之上,日欲落而浮云生,景象黯淡。这当然也带有写实的成份,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由此看来,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离情别绪之外,还有着对于政局的忧虑。理解了这种心情,对诗的结尾两句的内涵,也就有了较深切的体会。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今夕所感受的,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诗是送别诗,真正明点离别的只收尾两句,但读起来却觉得围绕着送别,诗人抒发的感情绵长而深厚。从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音调,能感受出诗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绵绵情思和内心深处相应的感情旋律。诗以两个较短的五言句开头,但灞水流浩浩的后面三字,却把声音拖长了,仿佛临歧欲别时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随着这种流浩浩的情感和语势,以下都是七言长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个之字,一方面造成语气的贯注,一方面又在句中把语势稍稍煞住,不显得过分流走,则又与诗人送之而又欲留之的那种感情相仿佛。诗的一二句之间,有灞陵和灞水相递连;三四句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由于排比和用字的重迭,既相递连,又显得回荡。五六句和七八句,更是顶针直递而下,这就造成断而复续、回环往复的音情语气,从而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围绕离别,诗人笔下还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浮云,怀忧去国、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前代诗人王粲由于思绪绵绵,向着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给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李白的诗,妙在不着纸。象这首诗无论写友情,写朝局,与其说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不如说更多地是在语言之外暗示的。诗的风格是飘逸的,但飘逸并不等于飘渺空泛,也不等于清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却又都是丰满的。诗中展现的西京古道、暮霭紫阙、浩浩灞水,以及那无花古树、伤心春草,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而几乎目不暇接的景象,这和清空飘渺便迥然不同。象这样随手写去,自然流逸,但又有浑厚的气象,充实的内容,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