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天皇发布公告,表示接受盟国提出的无条件投降要求,结束战争,至此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以胜利结局落幕。
虽然抗日战争胜利距今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这场战争的深远影响依然影响了现代人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国内各大电视台轮番播放的一系列抗日剧。
日本投降
在抗日剧中,日本鬼子普遍是傲慢而愚蠢的形象。他们操着一口叽里呱啦的日语,被八路军与抗日民众们打得屁滚尿流。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自然是日本鬼子发现上当后暴跳如雷喊出的“八嘎呀路”,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把这句话翻译后才知道,原来鬼子的这句话是这么“恶毒”。
“八嘎呀路”的翻译所谓“八嘎呀路”,其实就是日语“バカヤロー”,如果直接字面翻译,含义就是“马鹿野郎”。很多国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想:单看这个字面翻译,似乎也算不上多么恶毒的咒骂啊?
但我们在理解这句话前,其实是需要结合日本本国文化背景来理解的。
日本鬼子
所谓“马鹿野郎”,其实需要拆成两个部分:“马鹿”与“野郎”。先说“马鹿”的含义,在日本国内指的就是“连马与鹿都分不清的蠢货”。而之所以日本人会用这个含义代表“蠢货”,其实和中国秦朝的一个典故有关。
在秦始皇死后,秦朝奸臣赵高发动沙丘政变,将年少无知、不学无术的胡亥扶持上了皇位,自己则趁机把控了朝政大权。
为了区分朝臣中有无心怀异心之人,赵高在一次上朝时命人将一头鹿牵到了朝堂上,并公然宣称这是一匹马,那些见风使舵的小人便立马应和道:“是马!是马!”。后来赵高这一事迹被司马迁记载到了《史记》中,并成为了典故“指鹿为马”的出处。
赵高指鹿为马
由于日本在古代是中华文化的学习者,他们便由此得知了“指鹿为马”的典故。出于对类似赵高这种小人的鄙视,“指鹿为马”便在日本民间衍生出了“马鹿不分的蠢货”这一意思,并进一步简化成“马鹿”,因此这个词语就成了“蠢货”的代名词。
那么“野郎”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词语的恶劣程度比“马鹿”还要严重。“野郎”的本义是“像野人一样的人”,专指那些没有教养、没有规矩的粗鄙之人。
日本军官
由于日本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因此尽管他们是一个“有小礼而无大义”的民族,但至少还是比较重视日常礼节的。
如果一个日本人被身边人认为“毫无礼仪与素养”,那么意味着众人对他的厌恶程度已经相当严重,差不多相当于人见人嫌的存在了。
因此,如果将“马鹿”与“野郎”组合起来,那么这句“八嘎呀路”的侮辱性在日本语境中已经相当高了,差不多可以理解为“一个毫无教养素质的蠢货”。
这不仅是针对挨骂者本人的侮辱,同时也是对挨骂者的家庭出身进行了讽刺,因此在日本国内,除非两个人爆发了极端严重的矛盾,否则日本人很少会出言骂出“如此脏”的一句话。
抗日剧中的日本兵
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在日本文化中“八嘎呀路”是一句恶毒程度十分严重的脏话,以致于日本人很少在国内骂出这句话,然而在侵华战争中的日本鬼子却肆无忌惮地用这句话侮辱中国人,这其实体现了日本人对中国的真实态度。
抗日剧中的日本兵
在19世纪中叶之前,日本与中国的社会面貌相差无几,两个国家都是处于封建制度下的农业国。但在1867年,幕府倒台,日本明治天皇开始实施维新变法,日本由此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
虽然同期的中国也在鸦片战争之痛后开始实施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仅仅局限于部分工业领域,改革的力度根本没有达到日本明治维新的程度,因此中日两国的国力开始出现了逆转。
日本明治维新
在短短40年后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海军一举歼灭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从原本对中国俯首称臣的“小弟”摇身一变,变成了东亚首屈一指的列强。
如此巨大的地位转折令日本国内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得到了空前膨胀,最终成为了孕育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温床。
甲午中日战争
到了20世纪初叶,日本已经成为与英、美、法、德、奥等国并驾齐驱的列强,在东亚大肆扩张势力范围,军事触手不仅霸占了朝鲜半岛与台湾,而且还深入到了中国东北。
此时日本已经将中国视为了自家后院的一块肥肉,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对华政策纲要》中不加掩饰地声称: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日本田中内阁
真正的恶毒相比一句“八嘎呀路”的脏话,日本的这份《对华政策纲要》所流露出的恶毒几乎令人不寒而栗,这是日本最高决策层以官方形势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必要性。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当年的蒋介石政权以何种代价出卖国家利益换取“和平”,最终的结局都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日本眼中,中国没有任何平等谈判的资格,唯一的结局就是成为日本称霸世界的一块垫脚石。
侵华日军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人民的勇敢与坚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邪恶幻想。在长达13年的抗日战争中,4亿中国同胞同仇敌忾,在抗日统一战线的大旗下与日军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斗争。
在付出上千万同胞伤亡的重大牺牲后,抗日战争最终以中国人民的胜利结束,从此中国沦为他国殖民地的历史将永远不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