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迷宫:残雪全新小说集》

读蜜·宁夏人民出版社 2025
《迷宫》收录了作家残雪2022-2024于西双版纳写就的小说5种,和根据她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四幕歌剧一部,这是她唯一的歌剧作品。
歌剧《陨石山》描写在人虎杂居的偏僻山村相依为命的两姐妹;另外五篇小说里,《地心访客》写的是少年离子对造访家中菜地的神秘石头的想象;《苍姨的蜘蛛湾》中,苍姨每夜游走于迷宫一样的蜘蛛湾;《去好望角》讲述从外地来到西双版纳的普文,跨越神秘的绿河,目睹藤香炉作坊起火、神游好望角幻境的故事;《西双版纳的太阳》里,一名神秘女子与死去的太阳居住在一个岩洞中;《西双版纳的事业》描写多年前结伴到西双版纳定居的米姨和茉莉姨,直面内心的渴望,最终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达成所愿的故事。
残雪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1970年进一家街道工厂工作,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当过赤脚医生、工人,开过裁缝店。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创作七百多万字的新实验文学作品。她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小说被选入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的文学教材。
《蝴蝶烧山》

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 2024-12
将美好的生活弃置不顾会带来某种感觉,那是一种狂喜。至少对顶着火红的头发、大步走上山自取灭亡的黛拉罗比亚来说,此刻就是如此。
生活在边远地区破旧农场的年轻主妇黛拉罗比亚,多年来一直试图以各种方式逃离自己空虚的婚姻与乏味的生活。直到某一天,她在幽会情人的山路上偶然看见了一场彻底改变她的“异象”:寂静的山谷变得像一片燃烧的火湖,那是千万只橙色的、因气候变暖而异常迁徙的帝王蝶。这本小说是美国作家芭芭拉·金索沃以气候变化为背景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女性的心灵图景。
《王尔德、叶芝、乔伊斯与他们的父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1
2017年,科尔姆·托宾受邀至美国大学授课,本书为他的讲稿合集。托宾透过王尔德、叶芝和乔伊斯的生活和作品,以及他们与儿子们之间的关系,对爱尔兰文化做出了阐释。
托宾以他在都柏林读大学时漫步的街道开篇,缓缓展开了一张文学地图。王尔德在描述与父亲的关系时写道:“我猜想,由于某种同类相斥的奇怪法则,你们互相憎恶,这不是因为两人间的许多不同,而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你们俩何其相似乃尔。”叶芝在写到他的父亲时称:“正是因为意志薄弱,所以他始终未能完成他的画,毁了他的事业……我认为要在艺术上或人生中取得成功的这些必不可少的品质,在他眼里是‘自大’‘自私’或‘残酷无情’。”乔伊斯的父亲是最典型的爱尔兰人,备受喜爱,健谈,擅长唱歌,嗜酒,但性情多变,他甚至将儿子逐出了爱尔兰。
在三对父子的故事里,托宾叙述了爱尔兰人对英国文化霸权的抵抗,现代爱尔兰文化认同的诞生,以及这些作者在文学世界上的位置等问题。
《当我生的是男孩》

千寻Neverend/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5-1
“按理说,我本不该被我还没出生的孩子的性别所左右。但是,当我告诉自己‘我肯定会生男孩’,我觉得我的腿都软了。”《当我生的是男孩》作者奥蕾莉亚·勃朗如此说。出生于1986年的她是一位记者,长期关注并报道与歧视和排斥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今,她为法国女性杂志《闲谈》(Causette)工作,并在这本杂志上定期谈论女性主义。
“我很清楚,如果我生了一个女孩,我应该教给她什么样的方法,给她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好让她成长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女性,成为一个即便面对不平等的世界也能对自己和梦想充满信心的人。”
但男孩的话,就是另一回事了。
勃朗通过采访多名专家,对长期被忽视的给男孩的教育展开了讨论。她剖析传统教育对男孩个性的压抑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在书中分享了进步性别观之下养育男孩的方法。
《法庭上的妇女》

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2
妾是如何消失的?人们对妾的观念又是如何发生转变的?妾如何在法庭上争取合法权益?
纳妾曾是成文法所允许的情况,到了晚清民国,这成为一个需要用法律解决的社会问题。这本书考察了中国纳妾制的法律社会史。在当时,基于一夫一妻制和平等原则,纳妾的习俗受到抨击,尽管妾的法律地位受到质疑,但妾的形象却激起了公众的同情。
当时的立法者如何在不损害妾的利益的情况下打击这种做法?如何在不支持纳妾的情况下保护妇女的权益?这本书立足于近代581起涉及妾的法庭案件记录,呈现妾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百态。
《父辈之罪:历史记忆与德国的转型正义》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5-1
对德国人来说,父辈的一大罪行是纳粹对欧洲犹太人和斯拉夫人的大规模屠杀;对美国南方人来说,父辈的罪行是美国白人对黑人的奴役、种族隔离和私刑谋杀。为何德国人能够花费几十年,艰难地摆脱战争受害者心态?为何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近一个世纪后,美国南方仍会发生埃米特·蒂尔谋杀案这样恶劣的私刑案件?本书既讲述德国如何清算历史,也讲述美国如何追求正义。
《父辈之罪》的后记则关心了最新的全球政治问题:对德国人来说,今天以色列在战争中的任何行为都不容置疑吗?为了不被认为反犹,德国人又做了哪些极端的事,从而让道德哲学家苏珊·奈曼认为德国已经站在了疯狂的边缘?“清算历史”是否已然过头?它究竟是追求公平正义的手段,还是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工具?奈曼根据对德国社会的最新观察,在两篇后记中回应了这些问题。
《仿生设计:设计师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

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1
仿生学的目的是模仿生命的自然过程来制造材料和设计产品。在大众的印象中,著名的仿生学例子有牛蒡毛刺上的微型“钩子”,启发了尼龙搭扣的设计。
然而,仿生学的应用远不止于此。从鲨鱼表皮到泳衣,从云杉球果到可编程木材,从红火蚁群行为到群体机器人,现在的设计师们越来越多地转向大自然以寻求灵感。这本书讨论了仿生学如何为人类带来创新的灵感。
《人工智能的精神分析》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10
在当前对人工智能的分析与批判中,我们往往问的是:“它思考吗?”伊莎贝尔·米拉基于精神分析的理论与临床视域,将这一问题转化成了:“它享受吗?”
在这两个看似不相交的领域之间,米拉找到了一个边界上的形象:性机器人。经由性机器人的概念,关于人工智能的认识论问题被转移到了享乐的领域。比如《机械姬》中在爱情与谎言的虚实之间求索自由的人工智能艾娃,《攻壳机动队》中抵抗自动化生命形式的硅胶斗士基里安少佐,《银翼杀手2049》中追问自己真实身份的复制人K。
米拉辗转于不同的影视文本,试图从性差异的角度重新规定主体性概念,并进一步探索即将到来的“奇点”、有性生殖的未来,以及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