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136号文的核心本质是产业链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再分配。过去在新能源产业链上,利润主要集中在开发环节,这导致了很多不合理现象的出现。”
日前,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
今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与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被业内称为136号文,该文件明确新能源电量全面参与竞争,且叫停了强制配储等。
“在过往新能源项目开发过程中,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大部分利益在项目开发阶段释放,导致新能源非技术成本持续增加,产业链上下游利润很薄,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田庆军表示。
他认为,136号文让新能源全面入市,其实是让每一个链条上的价值回归到正常。当投资回报趋于合理,新能源开发将回归到理性,非技术成本也会降低。
根据136号文,实施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即业内简称的“531”全面入市节点。“531”之后的项目,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根据国家明确的各地新能源发展目标完成情况等动态调整,机制电价由各地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
据田庆军判断,6月1日机制电价会在现有价格上平均下降0.03-0.05元/度,以风电为例,相当于开发成本增加600-1000元/千瓦左右,投资回报率(ROI)会大幅度下降。如此一来,新能源开发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拥而上。
同样,新能源强配储能取消后,储能的投资也会更加理性。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因5月31日后新能源项目不再要求强制配储,“五大六小”招标的活跃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降低,且即使招标,不执行的风险也大大增加。由于新的商业和盈利模式还没有完全明确,许多企业持观望态度。
“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风电和光伏未来的电价下行是一定的,且电价波动会非常大,但是电量一定不会下行。储能通过能量搬移,可以平抑风电和光伏未来的电价波动。”田庆军表示。
“未来储能通过新能源全面入市后的电力市场,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
目前,国内还有多个省份暂未放开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即使放开的省份,电力价差仍不够大,若储能仅依靠这部分来获利,还算不过来账。“今年是过渡期,明后年行业会更趋于市场属性。”田庆军认为。
远景储能是国内头部储能系统供应商。在2024年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榜单中,远景储能的出货量排名升至第三。
田庆军还提及,智能化交易将是储能行业另一大发展趋势。他认为,目前行业里做智能化交易大概分以下四类企业。
第一类是电力央企,它们意识到未来参与电力市场对自己的重要性,一般有自己的开发团队,优势在于有大量在运行资产,数据样本较多,对电网也比较熟悉。
第二类是电网系企业。电网数据对储能参与市场交易非常关键,基于电网数据的交易策略决定能否在市场上赚到钱。
第三类是专业软件公司,原来做风功率预测、光功率预测的企业,他们延伸了业务;
第四类是各种售电公司,他们对负荷有更好的理解,也在做类似工作。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应该把中国市场尽力打造为良性的市场,才有助于国内储能企业可持续发展。”田庆军称,希望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推动行业从“价格敏感型”向“价值判断型”转变,引导行业走出价格内卷。
立足全球市场,田庆军表示,全球化运营本质是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在具备供应链优势的地区生产制造,在价格高地实现市场销售,在人才聚集区研发创新。在他看来,国际化战略必须立足企业自身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