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首个半马落幕: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才刚站上起点网友刷爆了_热点资讯__轻舞信息网轻舞信息网

轻舞信息网
家电维修服务网站

观察|首个半马落幕: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才刚站上起点网友刷爆了

·业内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热度会回归理性,企业无法依靠demo视频持续获得资本青睐。但人形机器人开发并非一蹴而就,商业化落地仍需时间。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一片喧哗中落幕。

4月19日清晨,北京亦庄的赛道上,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首次站上跑道,21.0975公里的跑道上涵盖了柏油路、平地与坡道或者急弯等多种地形,最终6支机器人队伍完成比赛。

冠军机器人“天工Ultra” 图:视觉中国

尽管这场热闹的“科技秀”有不完美地方,比如有的机器人没跑几步就跌倒,有的在起点未能成功起身,有的刚出起点没多久已经偏离方向等,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场比赛只是一个起点。对于人形机器人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来说,这才刚刚开始,后续还需要产业界继续在实践中摸索。

“如果站在时间的纬度上看,现阶段又何尝不是一次变革?”科大讯飞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安徽聆动通用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季超看完这场“科技秀”后,在朋友圈里写道。他认为一切以提升生产力,解决社会问题的尝试,都是值得长期的投入,“回归技术的本质,让公众调整预期,让泡沫更健康,老老实实从应用出发。”

耐久性和稳定性的大考验

首届机器人马拉松到底考验的是机器人哪些能力?

上海大学仿生视觉与类脑智能研究所所长、上海机器人学会副理事长张晓林告诉澎湃科技,这场马拉松比赛本质考验的是机器人的耐久性、稳定性和速度。他表示,“如果机器人不展现耐久能力,只停留在实验室,拍一个漂亮炫酷的demo(演示),对于今后实现规模化量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张晓林认为,马拉松对于此前一些宣传力度较强,但真正实力没那么强的公司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因为必须跑出那么远、十几公里的距离才能展示出真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充电充了几次,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

季超也向澎湃科技分析指出,这次人形机器人跑半马考验的是机器人硬件和算法工程化稳定性能力。此次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的“天工Ultra”机器人,由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去年和与优必选联合研发。此前,这款机器人已多次进行了长距离奔跑测试,在这次比赛过程中,“天工Ultra”使用了电池快换技术。

季超认为,“天工Ultra”之所以夺冠,得益于其鲁棒的硬件规格设计相对其他机器人更加稳定,故障率比较低,可以持续运行较长时间。此外,算法工程化得益于数据驱动的基于学习的locomotion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这几年该项技术发展非常快,各家相比于两三年前都有显著进步。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所长卢瀚宸告诉澎湃科技,人形机器人走向场景的应用是必然要迈出的一步,2025年将会是这一步的起点,对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企业而言,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从视频炫技到场景操作是必须迈出的一步。“人形机器人必须在真实场景应用中有突破,不能满足于娱乐场景,这会限制想象力。”他表示,“跑得快、蹦得高,这些功能在绝大多数场景落地的价值不大。无论是工业场景,还是家庭场景,更需要的是稳定可靠。”

比赛为未来技术改进指明方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尽管从技术上看,人形机器人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 但这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也有其必要意义。

4月19日,上海青心意创的Orca I机器人参加北京亦庄半马。青心意创 图

澎湃科技注意到,来自上海徐汇的人形机器人企业青心意创自主研发的“Orca I”人形机器人也参与其中,尽管OrcaⅠ距离终点仍有距离,以奔跑1.8公里的成绩顺利结束,但全程无故障、无摔倒,并在此期间顺利完成1次快速换电,用时仅2分钟。其团队工作人员告诉澎湃科技,这是Orca第一次在实地上成功完成长距离奔跑。此次参赛目标,并非以奔跑竞技为主,而是将其视为一次“压力测试”——通过短时间迭代优化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并在标准化、公开公正的场景中验证技术的可靠性。

张晓林认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具备一定必要性,也有背后现实的考量。对于机器人实现产业化而言,其首要条件即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当前,“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公司行业内热度很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业界普遍关心的地方在于,这些企业生产的机器人,究竟是“真能干”,还是“看上去很能干”。

“我猜测,无论是投资方还是机器人制造方,都希望通过这样公开测试的方式,向大众和行业展示其自身的真实水平。”张晓林说。

卢瀚宸认为,此次机器人马拉松比赛让大众近距离接触到人形机器人的真实状态,暴露出人形机器人稳定可靠性、真实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技术细节问题,也让从业者更加清醒。一方面表明人形机器人距离商业化落地仍有差距,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开发指明方向。

卢瀚宸表示,此次比赛在这些方面为人形机器人开发提出了改进方向。此次比赛突出下肢能力,而上肢能力对于绝大多数场景更加关键,尤其是精密操作等场景需要更加灵活的操作能力,这考验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灵巧手能力。

人形机器人产业或将从“高热度”回归理性

此前,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曾唱衰人形机器人,认为看不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他认为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为表演而存在,商业路径还不清晰,且基本的工作反而没人做。

此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结束后,傅盛在其个人视频号上指出,人形机器人整体硬件体系过于复杂,从电池到每一个关节都存在极高要求。此次比赛中,从人形机器人的表现来看,硬件产业链当下还无法满足人形机器人的高精度需求。他认为,人形机器人至少还需要5-10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

人形机器人达到大规模商业化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季超指出,一个可以大规模商业化的机器人还需要具备稳定的硬件、高泛化的软件算法和模型能力,其中包含移动和操作,目前移动的能力相对成熟。

此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主要展现的是机器人的移动能力,操作能力相对欠缺。他指出,主要是因为vla数据(一类专门设计用于处理多模态输入的模型)缺乏。不过,目前各地构建训练场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季超认为,这次机器人亮相马拉松,能利好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关节模组、传感器和控制器等,在硬件工程化上的优化进程会加速。在整机构型上将会加快推动量产构型的设计,可能在今年会有一批更加符合硬件工程化和场景合理适配的通用机器人行业解决方案出来。

此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落幕后,卢瀚宸认为,对于单一企业而言,如何保证自己留在牌桌上至关重要,人形机器人企业,研发的紧迫感会越来越强烈。他预测,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热度会回归理性,企业无法依靠demo视频持续获得资本青睐。但人形机器人开发并非一蹴而就,商业化落地仍需时间。

“未来三四年,硬件方案的收敛大概率会到来。当硬件方案收敛之后,一些创业公司的护城河会大幅降低。如果那时候能力仅仅停留在本体层面,没有大小脑、应用等能力,而巨头亲自下场开发人形机器人,那么这些以机器人本体起家的创业公司将不可避免面临较大风险。”卢瀚宸称。

张晓林认为,这场比赛只是一个起点,后续还需要产业界不断摸索。他说,这次马拉松测试主要集中在稳定性、耐久性和速度这三个方面。真正实现机器人工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其他功能,比如物体识别、自主导航、任务执行等。“如果让机器人真正开始做货物、外卖配送,甚至承担更复杂的工作,仅靠当前的测试内容远远不够。”

张晓林也提出一个设想,如果明年继续举办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可能届时人形机器人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一定会有明显提高,如果这个比赛能持续进行,参与企业也会更明确技术优化的方向。

澎湃科技注意到,此次为外界寄予厚望的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尽管未参与此次马拉松比赛,但目前他们已开始筹备一场人形机器人的格斗大赛。

宇树科技的声明 来源:宇树科技

宇树科技表示,比赛都需要提前好好准备,由于公司最近事情比较多,和很多其他机器人公司类似就没直接参与,“机器人和其他电子产品类似,表现性能和使用者息息相关,希望大家一起共同推动机器人行业的进步”。

 拔打报修电话
赞(0) 打赏
欢迎转载分享:轻舞信息网 » 观察|首个半马落幕: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才刚站上起点网友刷爆了
分享到: 更多 (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轻舞信息网

在线报修网点查询